【保戶自學系列-投保篇01】三個觀念與三大指標,讓你不用蒙眼買保險
2020 Nov 07 保戶自學系列
從每季金管會評議中心所發佈的保險爭議案件資料看來,數字是年年往上飆,伴隨著國人投保率的增加,平均每個人手上握有3~4張保單的同時,所跟隨而來的卻不是保障增加,而是爭議增加了,明明支出了保險費,卻沒轉嫁財務風險,帳面上造成了雙重損失(保費 自費)與心理上期待落差(保險幫我付 vs 自己要付)
有了保險卻更不保險,你也擔心嗎??
如果買車、買房等大筆支出,會在購買前詢問親友、親自去看車看房、了解貸款、上網看看評價..等等,那麼保險在投保前是否也應該相同辦理呢??
回歸到問題的根結就是我們不清楚我們買了什麼
大家一起看這張圖
健保的變革來自於醫療科技的變化,進一步的牽動了商業保險的走向,從84年健保誕生到現今的109年,已經歷經紙本健保卡換成健保IC卡、在從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走到DRGS(同病同酬/包裹式給付),再來到近期討論最兇的自費藥材要設立天花板的新聞
如果30年是所謂的一個世代,那麼健保可以說未到一個世代就已經全然不同。也不光是健保,所有事物都一直在變不是嗎?? 房價從父職輩那代只要百來萬就能買到房,到我們這代房價基本起跳都上千萬、新型工作的誕生(Youtuber網紅)已經是現在小朋友最想做的職業,更別提從BBCall到Iphone12,所有的跡象都指向一個結果:
「過去的經驗不適用現在、更不適用未來」,當外在環境不斷自動更新的同時,我們也得手動更新應變能力才行。
我相信正看著此篇的你,年紀應該會在20~50區間為多數,有高達9成的人手上會有父母幫你買的保單,或你自己幾年前買的保單,在看了網路一些資訊後,會有種對手上舊保單的迷惘與不確定,因為隱約覺得好像不太符合現代的主流,抑或是正想要加買保險時,也對眾說紛紜的資訊感到茫然,不知如何判斷起,
釐清3個觀念
每個險種都活在屬於它的黃金年代
早期癌症是絕症、無論開大刀或小刀一定要住院、平均壽命也不到70歲,因此在這樣環境之下所出現的主流保險商品就是「終身醫療險(住院 手術)」與「單位型終身防癌險」、「終身壽險」,當時的時空背景所面臨到的醫療費用支出都要靠它們來支撐與解決,這是屬於它們的黃金年代。
終身型險種的缺陷是只能停留無法更新
終身險一買下去,就跟買車只要一過戶價格立馬跌價是一樣的,理賠效益會隨著時間開始遞減,這是由於醫療科技只會隨著時間的進展而更發達,但你手上的終身型保單永遠會停留在你投保的那一年,就像是你曾經擁有過的BBCall,用沒幾年就開始被小海豚取代,接著智慧型手機再來取代小海豚手機一樣,你的BBCall無形中就被遺忘在抽屜深處,它並沒有壞,只是環境讓你幾乎用不到它了,同理,你手上的舊型終身型醫療險保單並沒有做錯什麼,也不是買錯,它只是停留在它的黃金年代,只是現在來到不屬於它的世代了。
不要用固定的現在去面對一直在變的未來
過期的食品我們不會吃,因此過期的觀念也得拋開才行,千萬別再把父母輩那套買保險的觀念帶到現在來,無論是自己投保還是幫小孩投保,都不適用過期的投保觀念了,觀念與時俱進才能遠離買錯保險的風險。
三大指標來挑選合適的保險
健保不支付的
健保不付的=我們自己要付,因此規劃保險首先就要把我們自己需要掏錢的機率給降低,我們付小錢給保險公司,讓保險公司幫我們付大錢,這才是規劃保險的核心價值與首要考量項目。
我付不出來的
拿不出來有分2種,一種是臨時性的,另一種是長期性的。臨時性的像是突然需要一大筆錢(如車禍須賠償對方、一次性高額的治療費),長期性的則是額度低但時間長(如需要長期支付照護費用每月3萬元)
臨行性的支出會讓我們荷包大失血,但也因為是臨時性,對財務的殺傷力不像長期性支出來那樣的劇烈,長期性的支出往往會造成一整個家庭的財務潰堤,影響的是家中的每一個人,牽連層面之巨大,不可不慎,因此這部分要優先解決的是「長期性的支出」,之後是短期性的一次支出,在預算可以的情況下,這2種都要納入規劃範圍之內。
條款寫法相對限制少的
市面上同類型的險種很多,但條款則各有不同,這是屬於很細項的部分,卻重要無比,因為條款的寫法就等於這個險種的遊戲規則,因此在同樣的病況下會在同類型的險種中出現不一樣的理賠效益,這一切都是因為條款寫法不同所導致,這部分可多詢問業務員各家條款的差異,這同時也能篩選掉不適合的業務員,因為若業務員回答不出來條款的差異,那麼你就得心裡有數是否要向對方投保了。
結論
先釐清三個觀念,再用三大指標來協助你挑到合適的保險,降低保險糾紛從挑對商品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