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學保險理賠?你一定要懂個案研討的重要性
2022 Apr 12 理賠共學團
上周完成了台南場的「解除契約專場暨實務操作」,這是首次有三位主講人,所以從一開始的課程設計上就充滿挑戰,要把三個人的東西融合呈一個整體,還要與講義、投影片作搭配,我們的講義和投影片又是脫鉤的,整體來說就是一個很為難我們自己的決定,不過得到一個很棒的經驗值,就是如何與他人共同協作一堂課。
我們在備課方面並沒有比較輕鬆,反而是一路壓力爆表,前置作業所投入的時間與心力也是創新高,但這一切都是希望可以達到課程目標-「讓大家擁有自己的思考脈絡」,我們一直以來都不是賣答案的課程,而是一堂建立理賠思維的課程,很多人都會想要知道答案,但答案其實不重要,反而是「你的思考會帶你找到答案」,因此答案來自於你怎麼思考的。
可以靠自己得出答案,而不是A狀況答案是甲,B狀況答案是乙,但你卻不知道為什麼是甲、乙?或是不知道只要其中一個變數改變,答案就會跟著改變,在這個人人都在上課的氛圍裡,你需要的不是一昧累積更多的知識,而是在實務上,你使用上了那些「解決方案」?
有句名言雞湯是這麼說的:「很多人學了很多道理,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」,本質原因,是你沒有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在你的工作和生活,而「個案研討」,就是理論到實務之間的Gap,少數的天才用想像的就能獲得場景,而一般的人往往會停在觀看就覺得自己懂了,直到被現實打臉。
因此,理解再多的理論都比不上實際經手處理一件案子,不是理論不重要,而是你需要透過實務來驗證你的所學,這是理賠共學團一慣用個案研討的核心用意。
在課後的回饋單上也很明顯的可以看出,大家想要實務也需要實務,因為理論易得,市場上有眾多課程可學習,但處理實際案子的經驗,是最稀缺的,但偏偏若缺了這一環,再多的理論只會淪為紙上談兵,因此實際理賠個案的研討就有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。
我個人認為實際個案研討的重要性有以下五點,在此與大家分享:
擁有資料識讀與獨立思考的能力
採用分組模式討論模式,整堂課程下來會經歷「讀、寫、想、說、聽」五階段,學員是主動學習,而非只是被動地聽課。
1.讀:
研讀資料(拒賠函、投保明細..等等),每個案件都是獨立的,透過資料的抽絲剝繭找出真正的問題點,是處理理賠爭議最重要的一步,這步若踏錯,整個方向就會偏掉。
一般在看判決或是評議等資料,你是看不到這些「第一手」的資料的,所有的評議與判決都是二手資訊,是別人整理好給你的資料,屬於二手資訊,上面寫的爭點並不是你自己找出來(或判斷出來)的爭點,是別人直接把答案Show給你看,我們會看到「因為A所以B結果是C」,但B與C不是我們自己得出來的,但在實務上,並不會有人幫你把資料整理的好好的,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抽絲剝繭,B與C也都需要靠自己判斷出來。
2.寫與想:
寫下你所看到的關鍵字句,寫下你的疑問,同一個案件同樣的資料,每個人寫下的其實都不相同,跟著後續所展開的想法也各自美麗,我們所寫、所想,都呈現出我們個人的認知邊界,也是目前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理解程度,這也是另一種驗證,當你對該領域越熟悉、理解的越多,你就能寫下越多的關鍵字句,相對的,若只能寫出少少的部分,其實就反映出對該領域理解的貧瘠,你會發現,你沒有自己想像中的「懂(理解)」。
3.說:
說出自己的判斷,是第二次的「讀、寫、想」,因為「說」是需要重組知識、並選擇適當的詞彙表達出來,等於腦袋經歷了2次思考過程。
4.聽:
聽別人的說了什麼?我們都從自己的視角出發,很少可以從別人的視角來看待事情,但要消除自己思考上的盲點就需要透過別人的角度來獲得新發現,多向交流的成效就呈現在此,可以一口氣聽到同組同學的說法、其他組的說法、最後是講師的說法,讓一個案件可以有多重角度,多方思考、最後有多重收穫。
講師與學員互相學習
講師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只是負責傳遞知識,而是「引導者」的角色,要透過引導式的提問與課程設計,讓學員進入傾聽、發言,並反思自己與他人論點的差異,在課堂上形成一種「良性的思辨氛圍」,換句話說,透過個案教學的歷程,無論是教師或是學員都能夠經歷更多「聽說讀想」等分析資料、重組知識,思考論證的歷程,因此可以提升獨立思考能力。
每一個參與者(講師與學員),都在其中獲得更多,都有付出、都有收穫。
實際處理的點點滴滴,是不會出現在課本裡的
有時候案件本身很單純,答案也很簡單,但並不是你知道答案就會獲得你預期的結果,實務上很常出現,理賠科就是不接受你的主張,就是拒賠,那你要怎樣回應?
我發現很多同業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,不是不知道怎麼處理,反而是不知道怎樣跟理賠科「來回拉扯、溝通協商」,這在個案研討時,卻會是一大重點,經驗談的可貴來自於你買不到,你只能透過善心人士的願意分享,去吸收這中間「拉扯過程」的實際互動。
刻意練習實戰
沒有人只看食譜就會成為廚師,也沒有人只看別人游泳就學會游泳,沒有實戰經驗一切都是空談,理論可以一學再學、一讀再讀,加深自己的理解程度,但實務卻不是說有就可以有,當你在理論的學習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就會需要實戰的輔助。
理賠共學團,就是提供你滿滿的實際案子來實戰,是講師們的實際經手案子,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,不是判決、不是評議文,給你貨真價實的用實戰來驗證所學,讓所學可以接地氣,而不是在空中抓空氣,說得一口好理論,卻毫無實戰經驗。
稀缺
個案研討,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就,需要有案件、需要有人解決這個案件,最後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願意分享這一切,各位知道這有多難嗎?
在保險業裡,有太多的壁壘分明,有幾人願意跟「不是自己人的對象」做無私的分享?所以每一堂課都可能是最後一堂,因為講師可能只願意分享一次,也可能是沒有人願意來分享,所以這個課程永遠無法變成常態,更可能再也沒有下一堂 。
理賠共學團這個平台,努力地維持一個善的循環,我們都渴望他人無私的分享,那麼,問問自身,你願意先無私分享你的經驗談嗎?
結語
著名的學習記憶曲線(維基百科)告訴我們,你前一天的學習,在一天之後會流失掉近8成,也就是說你花錢又花時間上課一整天,24小時候你絕大部分的上課內容都已忘記,當中以「單純聽課」的學習效果(只有5%)最糟,因此採用個案研討方式,讓學員可以透過與他人討論與實際動手實作,能把學習效果給拉到超過70%。
誰都不想自己的學習成效只有5%,要避開這樣的學習低效區,就要讓自己處在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下,只要再每一次的學習之後,把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其他人、教導其他人,就能幫助自己達到高效學習,這也是共學團在課後一貫會鼓勵大家去做的事。
學習之後的行動,決定了你這次學習的成效,學習是好事,但一直沉溺在學習的氛圍裏卻是壞事一件,因為所有的學習若沒有轉化成行動,那麼一切都是0,你覺得5%的學習效果很低?那就不要去得到一個更低的0。
動起來吧,無論是學習中或是學習後,你都需要動起來,才有益於你的學習成效。
衍伸閱讀: